圖書館首頁
 
民間文藝研究瑰寶-《俗文學叢刊》介紹

張啟豐2008/8/21
***********************************************************************************************************************

《俗文學叢刊》是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的珍藏,是研究近代中國民間文化與社會型態的重要資料,其中收錄了數百年來全國性的俗文學資料,包括戲曲、歌謠、傳說、故事、俗曲、俗樂、諺語、謎語、歇後語、切口語、 叫賣聲等等。俞大綱先生生前曾說過:「中央研究院所藏的這一部份材料,實包括近數百年來全國性的……俗文 學的總彙。」曾永義則指出:「目前世界上收藏中國俗文學資料最豐富的地方。」如今,《俗文學叢刊》已經出 版至第500冊,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認為:「這是一大壯舉,更是中國民間文化研究的一大喜訊。 」

1928年秋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民間文藝組」,聘請劉復(半農)為主任,進行俗文學資料蒐集 與整理的工作。僅一年多時間,蒐集的民間俗曲就達萬種之多,根據李家瑞所述,可以得知當時竭力蒐羅的情形 ,例如:「我們收得寶卷三四十種,其中以同治年間南京刻的鸚哥寶卷為最早。」又如:「以前北京的饅頭舖 (俗稱蒸鍋舖),除了賣蒸食的東西以外,還做一種附業,就是鈔寫唱本,租賃給人家看,差不多每一家饅頭舖都是如此。……中央研究院收了鈔本鼓詞四五十種,都是從這些饅頭舖裏出來的。」

遷臺之後,史語所一方面徵集本土的俗文學資料,一方面進行整理工作。1965年,美國哈佛燕京學社向史語所申請以微捲複製方式,拍攝通俗曲本,因此而由楊時逢進行整理,編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俗曲總目目錄〉,之後歷經數階段的整理,總共整理出12000餘件、6大類、136小類、19473目、以及俗文學705目、曲譜282目、車王府曲本282目之俗文學資料,之後並透過網際網路,供學界使用。至於上述資料的紙本刊印,則由史語所與新文豐出版公司合作,自2001年起分批出版。目前已出版至第五輯,共500冊,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已悉數購入典藏。

《俗文學叢刊》內容共分六大類:戲劇、說唱、雜曲、雜耍、徒歌、雜著,目前已出版者,計有「戲劇類」(001-350冊)及「說唱類」(351-500冊)。戲劇類共包含戲劇總類、高腔、崑曲、滇戲、川戲、楚戲、福州戲、潮州戲、淮戲、贛戲、越戲、XX戲、吹腔、粵戲、大棚班本、影戲、灘簧、梆子、京劇、補編。上述各類資料 ,每一劇種之前皆撰有總提要,概略介紹該劇種大戲之相關劇名、館藏劇目、時代背景及參考資料等,凡收錄之劇目皆撰有提要。第350冊載有戲劇類索引,以便查索。說唱類則分寶卷、閩南歌仔、客家傳仔、福州平話、子弟書、石派書、快書、竹板書、龍舟歌、南音、彈詞。上述每一曲目之前皆撰有提要,概述該曲目之題名、時代背景、參考資料及提要,並由各該資料說明通俗文學與傳統文學間的關聯。

以下即擇要介紹《俗文學叢刊》中的《新編戲學彙考》、《戲劇月刊》及歌仔冊。《俗文學叢刊》所收《新編戲學彙考》係由凌善清、許志豪編著,為1929年上海大東書局三版之本,共1-10冊,乃有感於舊曲之流失,故而出版彙考,以期京劇之保存、考正與發揚。首冊附有梅蘭芳等人之題字、歐陽予倩等人之序,以及戲劇名伶余叔岩戲裝照、荀慧生便裝照等49幀,另有名伶尚小雲墨蹟等5幅、臉譜20張。凡例即說明該書為供有志學習京劇者之研究,不論文場武行,凡有關藝術方面,如表情、身段、臺步、唱工、說白等,以及後場之鼓板、胡琴等,甚至後臺之規則,街分章按節,敘述無遺。此外,並選名伶曲本百數十齣,分生、旦、淨、丑等依次羅列,以備研究京劇者習誦。戲學編凡六十萬餘言,可謂當時京劇著述中最為詳盡精審者。至於所錄劇本,據彙考所稱,皆採名伶秘本,久經文人點竄改正,詞句皆斐然可觀;且每劇所附之圖,亦為嫻熟於劇情之名家所繪,袍服逼真,戲容生動,圖表互相參照,當相得益彰。這一套彙編不僅有專業所需的論述,還有精選過的文本,可就理論實務雙管並下,得窺京劇藝術之全貌;同時,也是研究京劇流派藝術、流派劇目的重要資料庫。

《戲劇月刊》亦為上海大東書局印行,共收46期,第 1 卷前7期有再、三、四版之不同,由劉公豁主編,出版年代約為1929-32年間。每一期內容包含:(一)卷頭語,由主編回覆讀者並預告刊物內容,(二)銅圖(按:即照片),有名伶及票友之劇照、時裝照,為數甚豐,有一期多達17幀者,(三)臉譜:每期介紹二種,標識劇中人物姓名及贈者或繪者之名,(四)文字,為各家所撰之戲劇專論,每一期約有20篇,概述、專論、憶往等,不一而足。此外,該刊每期封面之題字皆由不同人所執筆,且封面彩色劇照亦每期更新。至於每一期的「文字」,所論層面之廣,不啻為京劇面面觀,有論唱法者,如挹英室主〈論京劇唱法取徑之不同〉、陳小田〈青衣唱法概論〉、鄂呂弓〈譚腔之研究〉;有論演員者,如怡紅館主〈談言菊朋〉、朱似淵〈楊寶森小史〉;有述變遷衍化者,如海上漱石生〈梨園舊事鱗爪錄(一)〉、〈上海戲園變遷志(一)〉等;有隨筆劇話者,如羅仞千〈戲劇雜談〉、詹脈脈〈退思廬劇話〉。「文字」一欄實為京劇演藝史、京劇社會史的重要文獻史料。再者,每一期的「銅圖」,既有劇照,也有時裝照,實為圖像學研究的絕佳史料。除了可以與《戲劇月刊》相互參照之外,並可就依圖探得當時表演者「身體」的脈絡,與現今表演者的「身體」作一對照;此外,同圖顯示劇中人物的造型服飾,更是服飾研究與設計的第一手材料。

「歌仔」係以【七字仔】、【雜唸仔】、【江湖調】、【勸世文】等為主要曲調,體製為七字一句,四句一組,韻尾需合韻,平仄不拘,內容包含歲時、教化、相褒、歷史、傳說等。將「歌仔」刊印成唱本,即為「歌仔冊」(或稱「歌仔簿」),自道光以降,廈門世文堂、崇經堂、會文堂、石印書局及上海點石齋等,即印行《新編貓鼠相告》、《新刻手抄臺灣民主歌》、《繡像英臺歌》、《新刊鴉片歌》、《新刊莫往臺灣歌》等。《俗文學叢刊》所收者起自晚清,迄至日治時期為止,下舉數例以明之,可特別留意者,為每一冊之閩南語文及臺語文書寫的模式與使用的語詞。例如,《冤枉錢拔輸餃》由廈門林國清發售,1928年出版。內容唱男子流連賭坊,敗盡家財,猶不思營生,四處行騙,後被人至法院申告。詞例:
朋友兄弟者年多,聽我唸歌做文題。物件恰停者卜賣,念歌甲恁卜交培。
有賣沒賣無要謹,咱著交培者有親。罕得鬼時咱作陣,不是我塊廣封神。

《國語白話歌》由臺北周協隆書店發行,1938年出版。內容係編歌教以國語白話

與日語之相互對照唸法。詞例:

是大買去教是細,著念一變先交培。一來學歌日本語,通改憂愁做問題。
…日本XX廣是針…XXXX我本身

《食新娘茶歌》由臺北周天生發行,能安堂活版所印刷,1932年出版。內容唱述 :「新婚時新娘向至親好友敬茶,親友贈其賀儀,並以吉祥語祝賀新人添丁富貴、舉案齊眉。」詞例:

新娘生水命又好,入門大細兮合和。食茶恭喜真荷老,發達成家敬公婆。
…新娘生水又忠厚,房內又有新床鋪。食茶恭賀好ㄤ某,後日發的歸萬租。

由上所引詞例可以發現,當時的閩南語文/臺語文書寫,在語詞的使用上,有一些已經和現今的用法大相逕庭,反應出書寫者對於該語文的熟稔度、思考模式與轉譯思維。另外,《國語白話歌》中「國語」指的是「日語」,而由《國語白話歌》(另有《國語白文新歌》)等歌仔冊內文可知,日治時期推行「國語」所採用的手段與方式,此亦顯示出版之時,不同世代對於當時「國語」的接受、學習樣貌。

這一批來自於民間的俗文學寶藏,在前輩的努力下廣泛,因為政治因素而由北徙南,終於在此安身立命。而就學術研究來講,《俗文學叢刊》更像是一座尚待挖掘的寶山,內含太多豐富的史料文獻,其所可能促發、累積的研究成果,實無法估量。

請大家入寶山切勿空收而回!

備註:

1.圖一:取自《戲劇月刊》

2.圖二:取自歌仔冊的《冤枉錢拔輸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7 TNUA. ALL RIGHTS RESERVED
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電話:02-28961000#1836 or 1837    傳真:02-77507222    電子信箱:
master@library.tnu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