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簡介

中文書目簡介

 

《清代梆子亂彈皮黃考》

本書是戲曲聲腔專題論文集,共收論文十三篇。作者通過清代梆子、亂彈、皮黃等聲腔源流的系統考證,全面梳理宜黃腔的來龍去脈。

〈弋陽腔在北方演變的隴東調〉論證隴東調是弋陽腔流傳到陝西隴東地區之後衍變出的戲曲新腔。〈西秦腔、甘肅調及四川亂彈〉論證陝西隴東調流傳到甘肅衍變出批子、二犯,形成兼唱隴東調和二犯的西秦腔。

西秦腔流傳於南北各地,形成不同派系。西秦腔在江西宜黃縣衍變出宜黃腔,後訛傳為「二黃腔」,經過安徽、湖北藝人的發展,盛行於世。後又吸收西皮腔,形成蔚為大觀的皮黃腔系。〈程長庚、徽班與京劇皮黃腔〉重點論述京劇皮黃腔的誕生及程長庚等徽班藝人在京劇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595/

《未刊 清車王府藏曲本》

《清車王府藏曲本》是一部卷帙浩繁的戲曲、曲藝巨製,包括戲曲曲目1600餘種,約1700餘冊。本次影印出版,以首都圖書館編輯影印本未收的北京大學藏第1批孔德學校原抄本303種為基礎,並將原首都圖書館過錄北大的部分曲本以原本原貌影印出版。 原首都圖書館拍攝北大曲本的膠卷部分246種,已經收錄在首都圖書館第一次編輯影印之中,本次不再收錄。此次影印,並將原曲本的封面扉頁等一併影印,以原貌示人,必將對學者、研究者研究、利用曲本提供詳實、原始的文獻資料。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856/

《梅蘭芳老戲單圖鑑:從戲單探究梅蘭芳的舞台生涯》

本書收錄梅蘭芳及梅派傳人等珍稀老戲單200餘張,配有10餘萬字的解讀文字,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研究梅蘭芳舞台生涯,以小見大,極富創新性。 本書從戲單、節目冊等乏人關注的冷僻文獻史料研究梅蘭芳一生的舞台生活,將梅蘭芳的舞台生涯劃分為六個階段,加以概述。同時,在每個階段裡挑選若干張既有代表性、典型性,又富研討價值和意義的老戲單,解讀分析,闡幽發微,以期從一個新視角對梅蘭芳的舞台生活有鮮活的理解和體認,並在一定程度上還原其舞台生涯,考訂、呈現其演劇生活中的若干細節。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747/

《台灣歌仔戲中的活戲套路及程式語言》

台灣歌仔戲在日治時期發展成為大戲並進入了商業劇場,隨著台灣社會的變遷、城市建設以及文明的進步,從「民間文化」成為「大眾文化」;雖然在1950年代曾經發展「定型歌仔戲劇本」,但是由於商業劇場演出「連台本戲」以及更換劇目的需求,大部分的劇團還是保留了「活戲」的演出方式,具備「口傳文學」中應用套路與程式語言的特色。 本書從歌仔戲唱詞的民間特徵、內臺劇本中的套路段子、活戲中形成的程式語言等不同面向觀察,討論台灣歌仔戲從「口傳」到「定型書寫」之間,活戲套路與程式語言的發展。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750/

《京劇厲家班小史》

厲家班是現代京劇藝壇上頗具影響的京劇科班之一,由京劇教育家厲彥芝1936年創建於上海,而後輾轉在蘇、浙、湘、鄂、黔、滇、川各地演出,抗戰後落戶於重慶。幾十年間,他們歷經艱難坎坷,培育造就一大批傑出的京劇表演人才,編演過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劇目,形成獨樹一幟的舞台藝術風格,為京劇藝術在中國西南地區的生根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當年紅遍南方的「厲家五虎」、「慧氏三傑」、「秦門明珠」、「福字雙星」等大多凋零,幸有「五虎」之厲慧森和「雙星」之沈福存仍然健在。本書即由「五虎」中碩果僅存的京劇名丑厲慧森撰寫,以親歷者口吻講述了厲家班八十年演變的傳奇歷史。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655/

《京劇老生流派綜說》
The Fool in European Theatre: Stage of Folly

京劇藝術流派本身的發展演變,是京劇發展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它更關係到京劇演出史,亦即,一二百年來活躍在京劇舞台上的具體實踐,主要是通過每一行當的藝術流派來體現的。 一部戲曲演出史主要體現在演員和劇目兩個方面,從研究戲曲文學的角度來說,劇本、劇目當然是主要的;但如果從演出的角度而言,演員乃是更重要的因素。反過來說,無論是劇目的失傳、表演藝術技巧的退化消失,甚至一個劇種的絕滅,無不由於演員後繼無人所造成。 本書除了綜說京劇老生藝術流派,還附錄幾篇近年來談戲曲的文章,有些作為正文的補充,有些則屬於回憶錄性質,藉以表達作者對京劇藝術的看法。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649/

《戲劇旬刊》

《戲劇旬刊》為京劇期刊,民國24年12月21日創刊。宗旨是「有我們智力財力學力,引導伶人到光明之途,指示伶人達神化之境」、「使我國固有的國粹,不致淪亡」。 全刊分圖與文字兩大類。圖片類以刊載名伶家庭生活便照、舞台劇照、臉譜照、流派代表劇目照等為主。文字類有「劇評」、「掌故」、「戲劇理論」、「劇壇爭鳴」、「歌壇雜記」、「京劇問答」、「今昔軼聞」、「票友動態」、「史料瑣憶」等。連載要聞有《聞歌述憶》、《程劇團員小志》、《憶故都慶生社》、《列國戲之烏賊》、《清代燕都戲曲史》、《漢劇梨園變遷史》、《讀歐陽予倩之〈戲劇改革之理論與實踐〉觀後感》等。民國26年1月30日停刊,共出36期。後改名《十日戲劇》,卷期另起。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733/

 

《表演上海:劇場空間與城市想像》

本書以發生在劇場中的故事和劇場本身的故事,敘述城市的過去、當下與未來。這是一種堅持人文價值導向的社會研究,也是一種汲取融合社會科學方法的藝術人文研究。兼具容量和質量、創新意識和明確的問題意識,嘗試開拓了戲劇研究的新路徑。 就當下上海戲劇產業的發展實踐而言,本書亦具有一定的理論借鑒意義。戲劇的發展與生存狀況就是一座城市精神面貌和文化狀況的最直接的呈現。「表演上海」,在劇場以及通過劇場藝術實現的交流和互動中,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得以真實地呈現。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756/

《20世紀秦腔史》

本書是關於陝西地方戲劇形式──秦腔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介紹了秦腔的歷史,結合藝術風格,從劇作家和名角兩方面,描述了秦腔社團易俗社、三意社、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正俗社、尚友社、榛苓社、秦鐘社等的成就。 作者以時間為縱線,以社團、創作、演員研究為橫斷面,縱橫交錯,蒐集名家名作,力圖勾勒出秦腔在20世紀發展的全貌,填補了秦腔研究自1911年易俗社創建之後的空白,也為振興秦腔、構建秦腔「劇學」做了堅實的基礎性工作。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606/

《二人轉與東北文化傳統》

「二人轉」是廣泛流傳於中國東北地區的曲藝、戲曲表演形式。本書試圖回答二人轉為什麼能夠產生巨大的藝術裹捲力和衝擊力。因此,作者首先探討二人轉與原始儀式的關係;進一步探討二人轉與薩滿的關係,之後探討二人轉與東北神話傳統,最後探討二人轉的文化傳統爭論。 作者認為,由於二人轉的意象積澱著東北民眾的「種族記憶」,象徵著東北民眾的集體無意識原型,因而產生強大的藝術力量。又因為二人轉連繫著東北文化史,使二人轉與其文化根源相連,因而獲得無窮的藝術魅力。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608/

《明清堂會演劇史》

本書以明清時期極其重要的一種劇場空間形式──堂會為對象,對演出之規模、地域、特點、性質,不同時期的演出形式,觀者之人數、性別、身分、地位、演出者之所屬戲班、聲腔劇目、唱做藝術、演出時地、酬金賞賜等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既有史實貫穿演繹,窮溯本末,又有堂會演劇各種型態的細密考究,賞其審美特徵,剖其文化內涵,演其程序禮俗,評其歷史影響,可以說是迄今為止對堂會演劇進行系統詳盡研究的一部論著。 全書持論允當,襲古彌新,詮解疑難,考述精賅,填補了多種戲曲史述在這方面的欠缺與不足,可為戲劇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669/

《清宮戲事──宮廷演劇二百年》

演劇是貫穿清宮二百餘年的娛樂,清帝無一例外鍾情於戲劇,他們不僅看戲、閱讀劇本、指導排戲、指派文人或官員改編劇本,甚至登台唱戲。看戲時的清帝更人性化,凸顯了史書上不曾記載的一面。 清廷嗜好戲曲,客觀上對戲曲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據統計,中國現存317個戲曲種類中,有二百種左右形成於清代。各地方戲曲劇種異彩紛呈,堪稱戲曲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本書以清宮演劇檔案為主要依據,包含旨意檔、恩賞日記檔、日記檔等多種,分別記錄各朝所傳演劇諭旨、劇目、時間、地點、伶人等。內容豐富,生動地反映出宮廷演劇的風貌。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683/

《粉墨江湖:卞家班暨杭嘉湖水路京班記略》

杭嘉湖地區的水路戲班早在清乾隆以前就出現了,他們以船為交通工具,長年來往於水鄉城鎮,演出以崑曲為主,時稱「水路班子」。同治、光緒年間,水路京班開始在杭嘉湖出現,鼎盛時有三十多個班子,賣戲獻藝,酬神娛人,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從晚清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嘉興作為水路京班的演出中心長達百年,各色戲班,南北優伶,匯集於此。 本書是京劇藝人卞韻良、金豔霞的口述歷史。內容豐富,涉及舊時梨園學戲演戲、置辦行頭、跑碼頭、江湖規矩與傳說、梨園行規、飲食、民風、人物、古玩與收藏、情感與婚姻等,概括地展現江南歷史文化風貌、水路京班的世襲人生、解放後的新生與發展,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京劇文化建設的成就等。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672/

《清代花部戲研究》

本書主要介紹花部戲在清代的興盛與衰變。花部戲是中國戲曲由雅到俗的重大轉變,包括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等,又謂之「亂彈」。觀眾主要是市井百姓,演出地點集中在集市、廟會、廣場、營業性戲館等,在乾隆、嘉慶、道光年間較為興盛。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概括闡述花部戲形成原因、主要腔調以及花部與雅部競爭之間的過程,重點論述揚州花部與北京花部的演員、演出情況,以及花部劇作的藝術成就。下編就二百多種花部劇目做了摘要性的介紹,並對該劇目的思想與藝術特色進行分析。 目前學界關於花部的研究較少,除清代焦循《花部論曲三種》之外,還未出現集中研究花部戲曲的著作。因此,本書在花部戲研究上具備開拓性的意義。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680/

《明清士人與男旦》

自明以降,由於禁絕官妓和女樂,男旦成為明清兩代戲曲舞台的主體。男旦演員走紅於劇場,也出入於茶樓、酒莊,取代女伎成為風月場中的主角,文人與男旦的交往日益增多。而文人與男旦的交往,實際上類似於傳統的文人與妓女交際。 本書透過梳理明清男旦發展史,揭示男旦存在的真實清況。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和第二部份分別探討明、清兩代士人與男旦的交往情況,第三部份探討士人與男旦交往對戲曲的影響。自明至清,男旦演員替代女伎,不僅以藝娛人,同時也以色示人、以色事人。士人作為男旦業的消費者,從接受男旦藝術、為戲曲表演的男色業買單,到為男旦業保駕護航,在男旦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665/

《紹興水鄉社戲》

紹興水鄉社戲是舊時在紹興民間組織的具有酬神祀鬼性質的戲劇表演活動,是越地風土人情、民俗習慣與戲曲文化相結合的民風民俗。水鄉社戲大致可分為年規戲、廟會戲、平安戲、償願戲等,其中以廟會戲為主。演出程式比較固定,一般按照鬧頭場、彩頭戲、突頭戲、大戲收場的程式進行,講究唱、做、念、打多方面的表演功夫。 本書首先概述了水鄉社戲的形成和發展,接著介紹水鄉社戲的特點、種類、舞台及演出程式,並闡述其價值及當前的演出與保護狀況。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687/

《婺劇》

婺劇是浙江省古老的多聲腔劇種之一,有高腔、崑腔、亂彈、徽戲、灘黃、時調六大聲腔,它們既獨立存在又相互影響。婺劇表演傳統深厚,風格粗獷,「文戲武做,武戲文做」,有著諸如「移步坐車」、「踢劍入鞘」、「一身兩人」、「空中甩珠」、「耍牙」等豐富多彩的特技。獨具特色的臉譜、服飾和道具,更為其增添了藝術魅力。

本書首先從人文地理談婺劇的形成與發展,並介紹了婺劇的藝術特色、演出場所、演出習俗、民間美術、戲班與演員、劇目及著名的婺劇編劇、導演、作曲、樂師及舞美設計,最後兼談婺劇的現狀及保護狀況。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8689/

歌舞伎相關書目

 

《歌舞伎座新開場 柿葺落四月大歌舞伎》、《歌舞伎座新開場 柿葺落五月大歌舞伎》、《歌舞伎座新開場 柿葺落六月大歌舞伎》(含DVD)

「歌舞伎座」是位於日本東京都中央區銀座四丁目的歌舞伎劇場,明治22年(1889)正式開幕以來,曾遭受火災、戰火,歷經數次燒毀、復興、改建。現有的建築為第五代建物(稱第五期歌舞伎座)。於2010年4月30日動工改建,2013年4月2日正式啟用。本套書收錄2013年開幕四月、五月、六月公演,包括彩色精裝書及DVD。此次開幕公演為歌舞伎的大事,上場者可說是相當豪華的陣容。 DVD內容除了公演現場錄影之外,還有結隊遊行和開幕式珍貴的影像,並收錄完工後的劇場最新設備介紹、工程紀錄等等,另還有坂田藤十郎等多人的採訪畫面。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82522/

《歌舞伎座さよなら公演》(第1巻~第8巻)+ DVD

本套書為告別歌舞伎座的一系列公演,演出從2009年1月一連上演到2010年4月歌舞伎座開始改建為止。「歌舞伎座」是位於日本東京都中央區銀座四丁目的歌舞伎劇場,期間遭受過多次地震、戰亂、祝融等,並經多次改建,1945年第三期歌舞伎座遭空襲毀壞,戰後根據殘存的建築體進行改建及修復,並於1950年1月正式開幕使用,為「第四期歌舞伎座」,使用至2009年因建築物老化再次面臨改建命運。 為回憶擁有五十九年歷史的歌舞伎座舞台,當代的頭號名演員們,齊聚一堂舉行一系列的告別公演,全收錄在此八卷書及DVD中,此書亦是記錄「第四期歌舞伎座」舞台畫面的重要紀錄。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81185/

《歌舞伎登場人物事典》

本書是歌舞伎角色索引的重要參考書目。由研究歌舞伎的重要學者河竹登志夫監修,並作為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21世紀「演劇研究中心」的研究計畫之一環,反映了長期累積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書中依照五十音順序排列,從主角到配角、好人到壞人,總計網羅了約580個演出節目,2300個角色。每條詞目內盡可能包含人物出典、在故事中被賦予的地位,甚至演出裝扮等也有說明,重要詞條亦補充了演出照片、彩色浮世繪版畫等,使讀者對人物有綜合性的理解。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80910/

《歌舞伎 家と血と藝》/作者:中川右介

歌舞伎屬於日本傳統藝能,相當重視「家」系的傳承,血統、家系、技藝密切地互相纏繞在歌舞伎的世界中,「襲名」者也基本上背負著整個名號所代表的技藝傳統及其背後複雜的歷史脈絡。這樣的世界幾乎是外人難深入一探究竟的。本書作者便嘗試深入歌舞伎世界,以現今傳世的七大名家作為論述主軸,探究各家系的興亡過程,及之間錯綜複雜的層層關係,帶領「局外人」一探究竟,即便不理解歌舞伎也能覺得相當有趣!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80101/

《最新 歌舞伎大事典》

本書將有關歌舞伎的用語分成七個主題:「1.劇場•舞台•演出用語」「2.裝扮(衣裳、化妝、假髮)」和「3.表演、演出、役柄」「4.音樂、舞蹈」「5.歷史、史料、劇場名」「6.人名」「7.作品」,主題之下再以五十音順序排列,總計收入約2500項詞條,內容十分豐富且容易檢索。 有關歌舞伎的綜合性百科辭典在20世紀間已有其他出版紀錄,但在這之後新的研究成果還沒被反映出來,因此本百科特別留意遵照新出的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並註明「參考文獻」以方便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此外,特別邀請各領域專業人士進行詞條撰寫工作,包含青年研究人員、演劇評論家、現役的文化新聞記者等,另關於佈景、小道具、服裝的用語,則邀請現役從業藝人執筆。

圖書館頁面連結:http://203.64.5.158/webpac/detail/1679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