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封信

 

給磨課師課程「華文戲劇概論」學生的第六封信

在這一期的課程當中,我認為有一個部份是相當難得的內容,那就是我分別在不同的時間及地點,與來自香港的潘惠森和何應豐,以及來自新加坡的郭踐紅,做當面的訪談,同學只要花三次的時間,就可以觀賞到精華內容,但是我現在回想起製拍的籌設過程及拍攝現場,其實還是我們磨課師團隊花了不少心思才得以完成的。

由於我們密集製拍課程內容的時間,主要集中在2014年的暑假,事實上也無法太早開始,因為從企劃案通過教育部審查、確定獲得補助的日期在五月初,到六月中旬我在戲劇學院的四門實體課程結束,一個半月的期間,我除了如常地上課與備課,就是開始整理磨課師課程所需要的教學內容及參考資料;同時,也不可能太晚才製拍,因為還有許多影像後製及課程互動設計,都需要在正式線上開課前搞定;所以,只能在暑假期間從事製拍的工作。

真的是老天幫忙,這三位來自香港及新加坡的朋友,他們正好都因公在不同的時間來到臺北。潘惠森是在六月底、七月初的時候,應邀到北藝大戲劇系開編劇大師工作坊,自從2011年北藝大戲劇系和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在姊妹校的基礎之上,開始進行更實質的教育交流之後,潘惠森便成為首位到北藝大來交流的老師,其實當時我們是搭著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搬演其《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的順風車,他闊別台灣二十年,因為該團在台灣演出他的劇作,所以他來台數日,除了看戲,就是被我們邀請到北藝大來開編劇工作坊。在那之後,北藝大的學期製作又搬演其劇作《人間煙火》,並邀請了同樣是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的導演司徒慧焯來執導,兩校的交流更密切了。然後就是2014年的暑假初始,我們再次邀請潘惠森來開工作坊,我逮住機會,和他在戲劇系館進行了訪談,談及他的創作歷程、作品關懷、戲劇語言特色、香港戲劇創作現況等等,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分享了許多他第一手的創作經驗,相當難得。

其次,何應豐則是繼2013年受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之邀,來台導演《空凳上的書簡》之後,2014年則由差事劇團邀請其來台導演《吾鄉種籽》,整個九月到十一月中旬,他都在寶藏巖工作,我同樣逮住機會,邀請他到大稻埕小藝埕思劇場進行了訪談,談及他的完全劇場觀以及兩次在台導戲的經驗。說起來有得感謝王少君及彭子玲兩位差事劇團的年輕團員,帶著何應豐到思劇場,可以讓他感受台北三市街之一的古樸風格。

再來就是郭踐紅。這幾年由於實踐劇場主辦了「華文小劇場節」,我中介了若干台灣團隊與作品給她,2014年我也有機會應邀到新加坡去觀賞該節的部分演出,並與當地的幾位年輕創作者與評論人做了經驗交流,同時也在實踐劇場辦公室觀賞了《棺材太大洞太小》、《傻姑娘與怪老樹》(當年劉靜敏應邀前去新加坡執導,引進葛羅托斯基的身體訓練方法,對當時的新加坡華語劇場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與《靈戲》的演出錄像;而這幾年,郭踐紅也都會盡量撥出時間來台灣尋訪可能邀演的團隊,並透過友人(比如我)的牽線,結識更多的創作者,所以這次她九月中旬來台,被我逮個正著,邀請她到我們教務長室進行訪談,主要談及實踐劇場在她父親郭寶崑過世之後的營運與創作策略,同時也觸及當代的新加坡劇場發展概況。

我認為比較可惜的是,2014年的關渡藝術節邀請了香港當代城市舞團的《舞‧雷雨》來演出,導演是鄧樹榮,由於我的時間和他短暫來台的時間搭不在一塊,便無法安排與他進行訪談,否則我想應該更能為這一期的課程內容增色不少。其次,尚有十月中旬來台擔任飛人集社劇團所主辦的「超親密小戲節」的駐節評論人莫兆忠,由於我們後製的工作越來越繁,進度也越來越緊,同樣沒有安排與他進行訪談,也造成這一期課程的藝術家對談,少了澳門的劇場人。

當然,我的理想是整個攝影團隊開拔到香港、澳門及新加坡,去到劇團或機構做現地的訪談,但只要用腳指頭想都知道,那樣下來,開銷有多麼龐大,不是我們磨課師的經費規模可以支付的。

不過常言道,人類因夢想而偉大,有朝一日,我還是希望可以到當地與這些精彩的藝術家們訪談,這絕對會是台灣觀照當代華文劇場發展的先趨之作。

與大夥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