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中的哈姆雷特:十七世紀英國悲劇與物競天擇之倫理學》
Evolving Hamlet: Seventeenth-Century English Tragedy and the Ethics of Natural Selection
我們經常透過科學來探索藝術作品所提出的議題。然而,這本書將反其道而行,透過藝術作品來回應達爾文的科學發現——我們是具有意志的生物,活在一個沒有意志的世界中。本書作者以《哈姆雷特》、《奧賽羅》、《馬克白》等劇作為例,探討實質的藝術體驗如何將消極的科學理論轉化為實踐性的倫理學説,並以多元性、好奇心與共同協作為生活的基本原則。 【103年全球化與劇場跨界專( 關鍵字:莎士比亞、達爾文、悲劇、浮士德、倫理學)
|
|
《莎劇神經科:以認知科學探討戲劇文本與表演》
Shakespearean Neuroplay: Reinvigorating the Study of Dramatic Texts and Performance through Cognitive Science
本書以莎士比亞之《哈姆雷特》為測試對像,並以語言認知理論和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為研究工具,探索「鏡子反映真實自然」(“mirror held up to nature”)的中心思想。哈姆雷特的鏡子成爲一個隱形的概念框架,影響我們對劇作的解讀。本書對當代科學和《哈姆雷特》提出精辟解説之餘,同時揭露莎士比亞文本的戲劇性以及劇場表演理論未能涉及的盲點。 【103年全球化與劇場跨界專任助理 董家威╱整理】
(關鍵字: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認知科學、鏡像、概念整合) |
|
《學院外的莎士比亞》
Extramural Shakespeare
本書探討莎士比亞在二十世紀美國文化中的定位。作者以文化研究中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針對精英文化與大衆文化的相關討論,提出莎士比亞應該被視爲大衆文化一部份的觀點。雖然官方論述和電影依然認爲莎劇文本屬於精英文化,但是隨著二十世紀大衆教育的普及與推廣,莎士比亞在當代已經成爲公共的財產。 【103年全球化與劇場跨界專任助理 董家威╱整理】
(關鍵字:莎士比亞、文化研究、大衆文化)
|
|
《環球劇場的認知:莎士比亞劇場的注意力與記憶》
Cognition in the Globe: Attention and Memory in Shakespeare’s Theatre
莎士比亞的劇團每週平均有六部不同的劇目上演,他們是如何應付如此繁重與密集的戲劇製作(記下冗長的臺詞和舞臺指示)?本書試圖透過一個動態性的理論架構——散佈式認知()來回應以上的提問,審視表演藝術的不同層面。其中包括物質性層面的表演空間、文物(臺詞、情節、劇本);劇團的社會架構,如訓練與協調的方法;内在認知機制,如注意力、感知與記憶;演員觀衆動力等不同面向。本書是第一本以這樣的視角來解讀劇場史與表演研究的相關書籍。【103年全球化與劇場跨界專任助理 董家威╱整理】
(關鍵字:莎士比亞、環球劇場、認知、記憶、表演系統) |
|
《愛德華.邦德:深度研究》
Edward Bond: A Critical Study
本書是近二十年來第一本深切討論英國現代劇作家愛德華.邦德作品的重要讀物。書中内容包括邦德劇作的討論,以及相關的戲劇與社會理念分析。此外,本書也首次收錄了邦德2000年以後劇作《無辜》(Innocence)與《我沒有》(Have I None)以及早期劇作《解救》(Saved)的相關論述。 【103年全球化與劇場跨界專任助理 董家威╱整理】
(關鍵字:愛德華.邦德、英國劇作家、道德、暴力)
|
|
《英國專業劇場》
English Professional Theatre 1530-1660
劇場在歐洲:歷史文件叢書系列之一。本冊收錄了許多正值亨利八世到查爾斯一世時期與劇場相關的珍貴史料。這些寶貴的一手材料,範圍涉及演員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及關於當時劇院(公共和私人劇院,如玫瑰、環球、紅獅與天鵝劇院)的詳細報導。此外,這些材料也提到兒童劇場、舞臺物品與服裝、觀衆反映與習慣、教會與政府法則等,並且均標明出處,方便研究相關領域的讀者參考。【103年全球化與劇場跨界專任助理 董家威╱整理】
(關鍵字:英國劇場、史料) |
|
《歐洲劇場的愚者:舞臺上的愚蠢》
The Fool in European Theatre: Stage of Folly
每一個時代的每一種文化都見證了愚者的必要性——在歡笑中揭露逾矩的事跡和道出神聖的真相。在歐洲,自中古世紀以來,劇場便是這種趣怪行爲的大好舞臺。本書借愚蠢的功用為軸,以精彩和原創的方式聯繫不同的時期、種類和邊界。不管是騙子(trickster)、小丑(clown)、愚者(fool)或主持人(facilitator),生命和藝術都創造出五花八門的人物。而這些人物的宿命就是要讓我們發笑。可是在笑的過程,他們更讓我們發現自己也身在愚蠢當中——一個助長不公不義的生活環境;一個剝奪我們成爲完人的社會體制。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劇作家借此發揮:莎士比亞的法斯塔夫(Falstaff)、費斯特(Feste)、李爾的愚者(Lear’s Fool);布萊希特的阿茲達克(Azdak);達里歐 · 弗的瘋子(Madman);貝克特的弗拉第米爾(Vladimir)和愛斯特拉岡(Estragon)。【103年全球化與劇場跨界專任助理 董家威╱整理】
(關鍵字:歐洲劇場、愚者、莎士比亞、布萊希特、達里歐 · 弗、貝克特) |
|
《現代歐洲悲劇:重要劇作之探索》
Modern European Tragedy: Exploring Crucial Plays
西方文化自千年以來便有悲劇的概念,其源頭可追溯至古希臘的戲劇演出。本書將探討二十世紀(一個人類歷史上最為暴力的時期)如何回應悲劇的根本結構。本書以易卜生、布萊希特和貝克特等諸位劇作家的重要劇作為例,檢視屬於這個時代的精神意識,描繪出二十世紀悲劇的發展脈絡。書中提及的作品包括:《群鬼》、《給瑪麗的消息》(The Tidings Brought to Mary)、《哀悼化為伊烈翠》(Mourning Becomes Electra)、《勇氣媽媽和她的孩子們》、《卡利古拉》、《終局》、《皮德斯》(Pylades)、《衛城》(Akropolis)。【103年全球化與劇場跨界專任助理 董家威╱整理】
(關鍵字:歐洲戲劇、悲劇、二十世紀、希臘悲劇、暴力)
|
|
《加拿大現代劇作選》
Modern Canadian Plays
本書共匯集了十五部加拿大現代劇作。每個劇本前面附有簡明的介紹與分析。此次再版還加入加拿大劇場百年簡史,為讀者提供劇作與劇作家的寫作背景和語境。此外,本書還附有詳盡的相關參考書目,以玆專家學者作進一步的研討。
第一冊的劇作分別來自1967至1991這段時期。1960至1970年代的劇作可說是加拿大現代戲劇的第一波。1980至1990年代的劇作反映出當時社會關心的議題:同志自由、新的家庭觀、加拿大原住民的參選權和女性主義。【103年全球化與劇場跨界專任助理 董家威╱整理】
(關鍵字:加拿大、現代、劇作) |
|
《馬來西亞皮影戲:演出文本與人偶設計研究》
The Shadow Puppet Theatre of Malaysia: A Study of Wayang Kulit with Performance Scripts amd Puppet Designs
本書探討馬來西亞皮影戲劇場,並闡明其在東南亞與亞洲皮影戲傳統中之獨特性。本書除了深度討論馬來西亞皮影戲的表演傳統,還匯集了關於演出文本、人偶設計、屏幕設計與表演方式等寶貴資料。作者在其中一章也論及這門手藝在傳承上所踫到的實際性、教學性和倫理性相關的議題。【103年全球化與劇場跨界專任助理 董家威╱整理】
(關鍵字:馬來西亞、皮影戲、偶戲、傳統) |
|
《義大利劇場史》
A history of Italian theatre
本書以一個宏觀的視野為意大利戲劇的發展歷史追古溯今。其中涉及劇場實作的不同元素與工作崗位,如設計師、演員、導演、製作人及編劇等都有仔細的論述。此外,還有個別的篇章探討科技的發達與文化氣候的變遷對劇場的影響。說到意大利戲劇,當然不會少了以演員為中心的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一些影響歐洲劇作發展的重要劇作家如卡洛•哥爾多尼(Carlo Goldoni)和路伊吉•皮藍德婁(Luigi Pirandello)以及其比較活躍於意大利境内的編劇都有相關的章節討論。另外,書中還會提到19世紀的「偉大演員」以及和我們同時代的導演。雖然章節繁多,但本書的焦點還是將意大利戲劇放在一個宏觀的脈絡來參詳。【103年全球化與劇場跨界專任助理 董家威╱整理】 |
|
《德國劇場史》
A history of German theatre
本書從中世紀開始說起,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德語劇場,並探討劇場如何/爲什麽在德語系國家如此重要。全書由國際著名學者執筆,章節内容涵蓋劇場表演的多個面向,包括表演、導演、劇作、布景設計、劇場建築。本書認為德語系國家對劇場藝術的重視勝過世界的其它地方。此外,本書在歷史的部份也緊扣社會以及學術背景的影響,從中展示劇場如何成為一種政治工具。本書還挑戰了德國劇場在十七、十八世紀不比其它歐洲劇場發達的論點,並以主題性的方式探討十八、十九世紀劇場的重要發展,最後將焦點放在導演、編劇、設計師和劇場建築,探討現當代德國劇場的走向。【103年全球化與劇場跨界專任助理 董家威╱整理】 |
|
Shakespeare's watch :a guide to time and location in the plays
關於莎士比亞的作品,真的是什麼主題的研究都有人在做,手邊這一套兩冊的精裝大書,作者所做的就是將莎士比亞三十七齣劇本裡的所有場景的時間及地點,通通標示及推算出來,注意,是「所有場景的時間及地點」,而非只是每一齣,他的工夫細密到從台詞與相關的歷史文獻(你也知道,莎士比亞的戲包山包海,什麼領域的知識與生活常識都有,可以想見本書作者的考證功力之深、之細,非常可怕)尋找與比對任何的蛛絲馬跡,不只有每一齣戲的事件場景相關位置地圖(由Ricola Willie負責繪製),大到國與國之間,小到一個城市或一場戰役(尤其表現在莎士比亞的歷史劇),通通可以把它畫出來,而且每一場戲的時間還能夠細算到幾點幾分。這種功力,具有示範作用,絕對值得戲劇科系的學生(不管你是什麼主修),或是英美文學科系的學生,好好學習人家做學問的紮實基本功。 本書作者任教於路易斯安納州紐奧良市的杜蘭大學,教導演、劇場史、莎士比亞等課程,在當地他也是「杜蘭莎士比亞戲劇節」的創辦人之一,他的劇場實務經驗相當豐富,參與超過兩百齣職業劇團與校園戲劇的製作,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執導過二十二齣莎劇。之所以會出版這樣有點偏執狂的書,其實是很自然而然的,在排練場中,經常會有演員問關於「劇本設定情境」(the text’s given circumstances)的問題(這點肯定要拜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派的寫實主義戲劇美學觀之賜),像是飾演羅密歐的演員會問:「我抵達茱麗葉的墳墓時,是幾點鐘?」飾演李爾王的演員會問:「葛羅塞斯特莊園距離多佛有幾英哩遠?我走到那裡要花幾天?」,或者《仲夏夜之夢》的燈光設計師總是會對於劇中的月光感到困惑,甚至飾演奧塞羅與戴絲狄夢娜的演員也想知道他們究竟結婚多久了,他們才有辦法開演。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只是演員會問,導演與設計師也都會問,作者同時也在教授相關的課程,學生更想問這些問題,所以他就把多年來的排練經驗與分析莎劇之所得,全部展現在這套書中,以供有興趣的人查閱,非常地實用,算是功德一件。【于善祿╱整理】 |
|
Eurasian theatre :drama and performa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from classical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本書作者為「國際劇場人類學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 of Theatre Anthropology,縮寫為ISTA)的成員之一,對內行人而言,這個機構蜚聲國際、如雷貫耳,由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創立於1980年,作者曾和芭芭合作編寫了《劇場人類學詞典:表演者的秘藝》(A Dictionary of Theatre Anthropology: The Secret Art of the Performer)一書(1997),該書幾年前已由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翻譯、出版了中譯繁體字本,雖然距離英文版的出版已過十餘年,但仍造就了不小的影響力,再加上北藝大戲劇學院與歐丁週所建立的良好關係,亦使得此間若干年輕劇場演員獲得親炙芭芭及歐丁劇場的寶貴機會,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劇場同好做交流。 然而,在那短短的一個多禮拜,交流能有多深、多廣,就因人而異了。如果能在交流之餘,讓自己多理解東方與西方、歐洲與亞洲之間的戲劇與表演文化歷史交往歷程,更能夠體會戲劇、表演與歷史之間的跨文化關係,這本書對於若干只注重表演技術與經常臆斷表演現象背後文化結構的人士們,絕對是一大寶庫。 本書作者的足跡廣及亞洲各地,並在日本駐居兩年,對於亞洲劇場與西方劇場之間表演藝術在不同歷史階段「交會」背後的複雜動能,有長年深入而細密的文化考察;全書厚達六百多頁,單是參考文獻及索引就佔去七十餘頁。 全書共分六章,包括:從上古時期到文藝復興的亞洲異國神話(這當然還是站在歐洲中心而論的)、十六至十八世紀之間歐洲劇場的東方異國情調、啟蒙時期至浪漫主義之間的東方劇場、川上貞奴與川上音二郎的西方之旅(臺灣日本時期戲劇研究學者石婉舜曾於《戲劇學刊》第八期發表〈川上音二郎的《奧塞羅》與臺灣──「正劇」主張、實地調查與舞臺再現〉一文,不過該文較著重在川上音二郎與臺灣的關係,當然這是石婉舜的歷來學術關心,無可厚非;倒是若有人想要理解川上音二郎當年赴歐美巡迴演出的西方人觀點,倒是可以參考本書第四章,同時也可以參考石婉舜論文當中所提及的川上理惠對於川上音二郎出國巡演的重建研究論文,兩相對照,應該甚為有趣)、二十世紀之初的小小十字路口、二十世紀東方劇場的神話與歷史,內容相當豐富,譯筆流暢優雅,或許以「東方主義」之嫌,但資料翔實,有文化與歷史的想像之美,非常適合資料狂與歷史狂奮發閱讀。 在這漫長的歐亞歷史與文化的交流過程當中,戲劇與表演藝術伴隨著移民、軍隊、商人、信使、朝聖者等移動的足跡,為了謀生,他們有的化身為雜耍藝人、特技表演者、樂師、演員、舞者,彼此交換意識形態、表演技術與藝術美學,促成了諸多面向的文化融合,尤其是「傳說中與神秘般的東方」,便透過這樣的表演文化,傳到了西方,並深深地影響了歐美劇場藝術的發展;時至今日,東方的演員與舞者則從西方的戲劇類型,掘取對於古老傳統重新活化的靈感。【于善祿╱整理】 |
|
Theatre today
直接了當,這就是一本當今世界劇場的速捷指南(2012-2013版),頁數厚(七百多頁)根本不是問題,重點在於它蒐羅了遍及三十餘國的兩百四十二個團體的資料,予以介紹,並均附上聯絡方式,尤其令人興奮的是,每團的資料介紹最後,都會附上好幾個YouTube連結網址,全書合計有超過兩千多部影片的連結,喜歡當代最新潮的劇場表演影像控,應該會對這本書失心瘋才對。 究竟有哪些潛在的劇場運動伏流,正在滋養著二十一世紀劇場的未來樣貌?全球化的科技溝通工具究竟如何影響與改變了劇場?劇場正朝著什麼方向前進?這本速捷指南試圖提供一些案例,各式各樣的現代劇團、作品與(個別或群體)藝術家的名單,以及他們的創作故事,讓人們可以去想像未來劇場的樣子。 這本速捷指南同時也指出舊時的劇場運動如何回饋與貢獻給未來劇場的創造,新穎的劇場運動又如何在過去三十年的科技變革中衍生而出,尤其3C產品對我們當代生活、社會與文化風格的型塑。這幾乎是每一位對當今世界劇場進行式有興趣,或相關的從業者,必讀且必備的一部工具手冊。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第71頁至73頁,介紹的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Beijing People’s Art Theatre),這是書中唯一介紹的華人劇團,除了眾所週知的招牌戲《茶館》、《雷雨》、《日出》、《天下第一樓》之外,當然有提及了那些標誌性的創作者名字:曹禺、老舍、焦菊隱、林兆華、何冀平、郭啟宏、顧威、任鳴、宋丹丹、龔麗君,似乎沒寫到濮存昕。不過等我點進其推薦的連結網址http://youtu.be/9Q87_mrjYKQ之後,才發現他是影片中的某位主要受訪者;更有趣的是,這個由香港電台(RTHK)所製播的短片,主要在介紹北京除了人藝之外,年輕白領現正趨之若騖的是這幾年方興未艾的「減壓喜劇」,從這本書的介紹與劇場趨勢脈動掌握的角度來看,可以視為作者將減壓喜劇視為當前及未來中國劇場的發展走向之一,從我的理解來看,這個脈把得八九不離十,而且看起來短期間之內,應該還不會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我必須承認我大概只知道書中不到三十個團體,而且多半是1960年代外百老匯及外外百老匯運動中就已經成立的團體,其它非美國的團體則認識的更少,差不多就只有Berliner Ensemble、Comédie-Française、Complicite、DV8 Physical Theatre、Moscow Art Theatre、Odin Teatret、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Young Vic等而已,可謂孤陋寡聞,令人汗顏。 當年蔣渭水替台灣島診斷完之後,查出病因是「智識營養不良症」,所開出的處方劑量都是「極量」;我看我對自己的當代世界劇場「智識營養不良症」,可能也要想辦法用類似的處方治療。【于善祿╱整理】 |
|
The theatre of Martin Crimp
作者Aleks Sierz對於一九九零年代以降的英國當代戲劇瞭若指掌,尤其專研「直面戲劇」(in-Yer-Face Theatre),在這方面,臺灣劇場界多半只認識莎拉‧肯恩(Sarah Kane),而這部著作則可以帶領讀者認識另外一位相當重要的直面戲劇作家:馬汀‧昆普(Martin Crimp),他在此間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應屬1997年的震世之作:《幹掉她》(Attempts on Her Life),在過去四分之一世紀裡,可說是「新文本」(new writing)的最佳劇作之一。本書作者Aleks Sierz與馬汀‧昆普認識二十年,書中融合了作者的犀利文筆與洞見分析,以及與馬汀‧昆普及相關導演和劇場人的深入訪談,提供豐富的內容讓讀者能進一步認識這位傑出且特立獨行的編劇。這本書是再版,在2006年初版的基礎上,將馬汀‧昆普於2006年之後所創作的新作品多予列入評析,包括The City,Play House,In the Republic of Happiness,Written on Skin,The Misanthrope等,可說是當代理解與掌握馬汀‧昆普的權威之作。 順帶一提,本書歸屬於Bloomsbury Methuen Drama’s Critical Companions書系,由Patrick Lonergan(愛爾蘭大學)和Erin Hurley(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擔任聯合主編,該書系主要針對現當代的國際劇場與表演藝術工作者、劇場運動以及斷代史,出版一系列的權威研究論著,每本書都提供批判的資料蒐研、作品的深入分析,並兼顧文本與表演;再者,每本書也會涵蓋若干學者專家的學術論文,以及與劇場實踐者的訪談,以提供同一主題、不同的觀點視角。目前為止,該書系已有針對Martin McDonagh、Samuel Beckett、David Greig、Sean O’Casey、Timberlake Wertenbaker、Martin Crimp的研究論著,即將出版的還包括Tennessee Williams、Harold Pinter。算是對於現當代西洋劇場深入淺出的一套論著,值得有興趣者,一本一本地悉心閱讀。【于善祿╱整理】 |
|
《觀衆與劇作者》
The audience & the playwright :how to get the most out of live theatre
你有發現自己在劇場裏是多麽聰明的嗎?你聼懂台上的笑話,雖然演員們沒在笑。你看到台上潛在的威脅,雖然演員們沒發現。你感動落淚,雖然台上演員毫不傷感。有時候,你甚至覺得自己有一種全知觀點,宛如天神一樣,洞悉所有人物與事件。如果沒有編劇在情節、場景、語言和氛圍上的精密安排,這種演員和觀衆之間的微妙平衡就不會達成。 本書探討劇作家如何賦予觀衆非凡的力量和一個獨特的觀賞位置,從古希臘的蘇弗克里茲(Sophocles)到美國現代的大偉•馬密(David Mamet),列舉的作品包括《伊底帕斯》、《羅密歐與朱麗葉》、《象人》、《玩偶之家》、《翻譯》(Translations)。所有劇場經驗的必備元素都將為你一一解開。【103年全球化與劇場跨界專任助理 董家威╱整理】 |
|
|
|
|
|